了解CBAM、部署碳盤查|接軌國際供應鏈
- CRM PIMQ
- 2024年3月2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24年8月5日
自從聯合國在2021年開始呼籲全球淨零排放,目標在2030年將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一半,已開發國家政府紛紛響應此趨勢,並訂出相對應的規定及機制,其中由歐盟領先。起初,歐盟在2021年發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時,管制品限制僅於水泥、肥料、鋼、鐵、鋁及進口電力等領域。之後歐盟聯委會做出了一些調整,將草案延後到2023年10月1日正式實施草案至2025年12月31日,影響了全球的供應鏈。

台灣在2022年主要出口是「原料」而非「製品」,出口總金額高達到411億美元。原先並非在CBMA關稅規定之中,但在歐盟於2023年10月正式啟動草案之後,許多供應鏈開始對產品的「碳足跡」提出嚴謹要求,企業必須進行「碳盤查」,一起做到淨零排放,經過CBAM協議調整後,擴大管制到「鋼鐵業下游產品」,從營運各個環節來進行檢查,換句話說,企業要經過進行一次大體檢。這是我國的出口到歐洲的主力,因此出口產業受到極大影響。
不做「碳盤查」客戶不簽約?
因應法規,法國著名的迪卡儂或是瑞典的IKEA也開始推動全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維護品牌永續經營。不僅如此,福斯汽車、H&M、Lo’real、丹麥家具品牌像Muuto、fermLIVING等品牌端也朝著2030年聯合國訂出的目標前進。客戶端已對原料製作過程的碳排放提出要求,身為供應商要滿足條件才有進一步合作的可能。
缺乏know-how 碳盤查挑戰增倍
在疫情前,台灣大多數中小企業已經踏上了數位轉型的旅程,更在疫情期間加速了步伐,轉型事關重要。而近期面臨因法規制定導致訂單可能再減少的挑戰,猶如雪上加霜。原有的IT團隊和其他資源不足,使企業無法立即跟上碳盤查的進程。因為沒有整合系統,工廠會有數據分散的問題,導致處理和分類變得非常耗時,這影響了企業對數據的管理和利用靈活度,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資源、人力和時間成本。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進行碳盤查和碳減排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除了普遍缺乏進行碳盤查和碳減排的專業人才和技術,企業的規模較小,資源有限,難以承擔碳盤查和碳減排的成本,在東協供應商正在快速發展的時候,還有轉型時間的壓力。諸多的挑戰及重圍,導致台灣的供應商更加落後於國際競爭市場。
碳減排 從追蹤管理用電量起步
在面對種種壓力和挑戰情況下,台灣供應商想回到國際賽場需要把握時間,整合管理企業的數據。在製造過程中,可以從原料處理、製造、包裝、出貨到運輸的每個環節,追蹤並管理用電量。換句話說,企業必須對整體生產線進行盤查。從設備用電的紀錄開始,慢慢擴大到整個工廠,檢查基礎設施是否過度老舊導致浪費電源。
如何做到工廠中所有的數據都是有效的數據,並可以有效運用?
讓AIoT技術助您一臂之力!,以AIoT技術和資料倉儲為基礎可以協助供應商大量收集且快速處理導出有效的數據、報表。讓企業管理層以綜觀的角度即時知道問題所在,減少人力與時間的成本,集中精力專注於企業永續發展策略。
企業建立自己的數據中台,碳盤查路程不再艱難。在2026年歐盟以CBAM正式碳關稅之前,企業須從現在開始加緊腳步部署,以面對國際供應鏈未來可能的變化。